公司新闻

梅雨知时节农家喜若何

文字:[大][中][小]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3-11-03     浏览次数:    

  乞晴今几日,又似悯雨求。——宋?曾几
  今年梅雨久不来,暑风吹干生尘埃。——宋?张侃
  某年梅子黄时,细雨霏霏,如烟如雾。寻常诗人早就挥毫泼墨,烟草风絮、高柳乱蝉、蝶舞莺飞、蛙闹燕喧……清新野趣跃然纸上。但宋代诗人曾几拨窗远望,胸中却块垒难平:春雨连绵至今,梅雨又至,恐怕水患将起。
  没想到,求晴得晴,梅雨倏尔而过,紧接着就是铺天盖地的暑气,导致禾苗枯槁。曾几顿足不已:“乞晴今几日,又似悯雨求”,又想到如今“田苗虽向槁”,但尚能收成十分之一,若是这雨在稻谷飘香的时节到来,可不得了!遂有感而发,作《咏旱三首(其三)》,把农夫对“短梅”及其后天气变化既盼又惧、且喜且忧的微妙心态展露无遗。
  而在另一首与梅雨有关的诗作《悯雨》中,他表达了对迟来梅雨的殷切期盼。梅子黄时未雨,秧苗没有充足的水分难以发芽,日暮时节诗人频频抬头看天,却直到夜幕降临也没有看出一丝雨意,只能“不眠听竹树,还有好音不”——一晚上竖着耳朵,生怕错过了穿林打叶的甘露,没能第一时间分享喜悦。
  这两首诗,让曾几在一众吟咏梅雨的诗人中格外不同——无关辞藻立意,而是其中对梅雨与农业关系的清醒洞见:梅雨季节的到来,对农业不全是坏处,也不可能全是好处。
  而在大多数诗人的作品中,提到梅雨,多赞颂其“丰农”的一面,如“黄梅雨足野田润”“解教禾稼勃然兴”,鲜少关注“异常梅雨”对农业的影响。
  的确,梅雨时节正值作物生长旺盛时期,其带来的充沛雨量能为喜雨喜湿作物及果树提供所需的大量水分,甚至缓解缺水少雨地区的干旱问题。比如宋代诗人虞俦看到一春苦旱后梅雨终于润泽稻田,不吝笔墨描绘田间生机勃勃的景象“积薪蚕下箔,锄水稻分窠。绿有笋成竹,黄无麦作蛾。”但正如他开篇首句,“农家喜若何”的效果是建立在“梅雨知时节”的基础上的。
  何谓“知时节”?下得不多不少,来得不早不迟,走得不疾不徐。
  《清嘉录》卷五有言,“芒种后遇壬为入梅,夏至后遇庚为出梅,小暑日为断梅”。用今天的话来说,正常情况下,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,7月上、中旬结束。
  但梅雨会这么“听话”吗?不可能。它就像个喜怒无常的少年人,时不时叛逆一下,闹些“幺蛾子”,譬如一挥袖雨势连绵不绝,劈头盖脸,引发洪涝乃至地质灾害,或者吝啬地从指间弹出些水滴,根本解不了“赤地千里”的干渴;要么来得太早,给夏收带来风险,要么三催四请才动身,又不利于夏种;或者来了没两天一阵风似的跑开,伏旱乘虚而入,或者盘桓不走,让某一地区长期笼罩在霏霏淫雨下,低温寡照,农作物生长发育难免迟滞,造成减产、品质降低,甚至影响后茬作物栽种、果树结果等。

返回上一步
打印此页
18988888888
浏览手机站